联合利华正在应对消费者增加网购带来的公司在华销售放缓。图片来源:Zhang Peng/LightRocket/Getty Images
继在华业务实现了近30年的稳定增长后,联合利华(Unilever PLC)的营收去年一落千丈。
这个生产多芬(Dove)香皂、力士(Lux)洗发水和金纺(Comfort)衣物护理剂的日用品巨头去年10月警告称,该公司第三财季的在华营收料将下降20%。第四财季,联合利华宣布营收再降20%。 联合利华给出的理由是中国经济放缓,消费者开始捂紧钱包。但仔细研究中国的零售趋势不难发现,联合利华还受到了数亿中国消费者转向网购的冲击。
联合利华并非唯一一家高估传统实体店的西方企业。瑞士食品公司雀巢(Nestle SA)一直在焚烧卖不出去的速溶咖啡。该公司近来对《华尔街日报》称,无法完全掌握在华零售的变化速度和范围。高露洁棕榄(Colgate-Palmolive Co.)和生产妮维雅(Nivea)面霜的德国公司Beiersdorf AG也称存在积压产品过多的问题。
联合利华的首席财务长韦特(Jean-Marc Huet)今年4月接受采访时说,在华消费品公司对于市场变化的反应总体来说太慢。他不愿就联合利华在看清趋势方面是否较竞争对手晚一步发表评论。
消费者大批撤离实体店的行动对世界各地的零售商构成冲击,全球电子商务巨头去年销售额突破1.3万亿美元。而在中国,这股在线购物浪潮显得更强有力,原因之一是智能手机在中国的普及率相当高。
估计目前有4.61亿中国消费者(占人口三分之一)在网上购物,2007年这一数字为4,600万,当时电子商务正蓄势待发。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去年增长49%,此前三年的增幅分别为59%、51%和70%。2013年,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去年中国网上销售额达到4,530亿美元,占总零售额的11%。
市场调查公司尼尔森(Nielsen)对30,000名消费者的调查显示,近一半的中国消费者从网上购买日用杂货,而全球网购日用杂货的消费者比例仅为四分之一。尼尔森称,去年42%的护肤品销售是在网上实现的。
整个中国都感受到这种变化。一度挤满了小贩和买家的北京中关村电子商城如今人去楼空。一些分析师认为“淘宝村”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劳动力短缺。过去“淘宝村”的居民通常会去城市里做一些低技术含量工作,如今他们都呆在家里经营淘宝(Taobao)网店或处理发货。与此同时,阿里巴巴集团(Alibaba Group Holding)计划年底前在50个城市实现“次日达”服务。
大型传统零售商势微对大型消费品企业造成冲击,这些企业的产品一度主导了传统零售商的货架。
一些在华跨国零售巨头要么已经退出中国市场,要么正在重新思考其在华目标。百思买(Best Buy Co.)去年出售了所有在华剩余门店。这家电子产品零售商高管在业绩电话会议上对投资者说,该公司难以与中国在线竞争对手比拼。欧洲零售商麦德龙(Metro AG) 2013年以市场逐渐向网购转移为由将消费类电子产品业务撤出了中国。
1996年进入中国的沃尔玛连锁公司(Wal-Mart Stores Inc.)已不再力求成为中国最大零售商,而是说需要在网购战略上下功夫。过去三年,沃尔玛门店客流量稳步下滑。今年4月沃尔玛称,第一财季门店客流量同比减少8.9%;销售额仅略有增加。
沃尔玛目前在效仿中国竞争对手的策略,尝试通过应用软件将旗下在线平台一号店(Yihaodian)与门店关联起来,这样用户就可以在手机上下订单,然后选择到店自取或送货上门。一号店是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上一个规模较小的竞争者,不过在广受欢迎的网购产品常温牛奶销售方面取得了牢固的立足点。
商业地产服务机构戴德梁行(DTZ)旗下的研究公司称,排名前100的零售连锁店的消费品零售额占2014年零售总额的比例为8%,低于2009年的11%。华尔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