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改造(genetically engineered,GE)作物(食物)对于人体、环境到底会不会造成负面影响?一直是一个会引发激烈讨论甚至抗争的议题。地位崇高的美国国家科学、工程与医学学院(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17日发表一项重要的研究报告,结论认为:基改作物与传统育种(conventional breeding)作物相比较,两者对人体健康、环境的影响并无差异。
健康与环境风险 基改与传统作物并无二致
学院的专门委员会在这份长达408页的报告《基因改造作物:经验与展望》(Genetically Engineered Crops: Experiences and Prospects)中指出,虽然要侦测细微或长期的健康与环境风险,有其本质上的困难,但是这项研究发现,并没有充分证据显示现有的商业化基改作物与传统作物,会对人体造成不一样的健康风险;对于基改作物与相关的环境问题,两者之间也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
基改食物与疾病关连?查无实据
对于人体健康,委员会检视目前所有相关研究,寻找摄取基改食物直接导致健康问题的可信证据,但是一无所获。动物研究以及市场基改食物化学成分的研究,都显示基改食物对人体健康与安全的风险,并不会高于非基改食物。现有流行病学数据也并未显示,基改食物与任何疾病或长期健康问题有所关连。
另一方面,有证据显示,抗病虫害基改作物有益于人体健康,因为它们能够减轻杀虫剂毒害的问题。还有一些基改作物的设计初衷就是要增进人体健康,例如在某些开发中国家,增加稻米中的β胡萝卜素(beta-carotene)含量,可以预防缺乏维生素A导致的失明与死亡。
「基因流动」确曾发生 但未见环境伤害
对于环境影响,抗病虫害或抗除草剂的基改作物,并不会降低农地上植物与昆虫的生物多样性;而且抗病虫害基改作物有时还能增进昆虫的生物多样性。从基改作物到野生相关植物的「基因流动」(gene flow)确曾发生,但是并无证据显示对环境造成伤害。整体而言,委员会没有发现任何证据足以证明基改作物造成环境问题。
对于农业影响,有证据显示整体而言,采用基改黄豆、棉花和玉米的农产业者会得到经济利益,帮助大小取决于害虫丰度(abundance)、农耕方式与农业基础设施。
基改作物在推广初期,许多采用的小农因此获利,但是利益能否持续、扩大,还要看农民是否能够得到体制性的支持,例如信用贷款、平价肥料、推广服务(extension services)、进入有利可图的地方市场与全球市场。
委员会:监管焦点是作物特征而非培育过程
报告并指出,新科技已经让基改作物与传统作物之间的界线越来越模糊,建议针对作物新品种建立层级化的监管流程,而且焦点应该放在新品种的特征(性状,characteristics),而不是研发培育过程。无论是基因改造还是传统育种,新品种的新特征都必须接受安全测试。学界也应该研发新的技术,来侦测作物特征的细微变化。
生物学家从1980年代开始,运用基因改造技术来产生特定的作物特微,例如较长的保存期、较高的维生素含量、对病虫害的抵抗力。不过真正做到大规模商业化利用的基改特征,目前只有两种:让作物更能够承受除草剂,以及让作物对害虫产生毒性。
正因为只有两种,因此委员会的新报告并没有对基改作物的益处与风险做盖棺论定。但是新报告运用了过去20年累积的科学证据,来评估现有商业化基改作物被各方指称的益处与风险。
新报告检视了近900项研究调查,针对玉米、黄豆与棉花(商业化基改作物的主力)的基改特征,探讨其研发、运用与效应。委员会并公开举办3场实体研讨会与15场网络研讨会(webinar)、听取80位专家的意见、审阅700多位公众提交的书面意见,以扩展对于基改作物相关议题的理解。
委员会在发布报告的同时,也设立一个网站,让使用者检视报告如何响应公众提出的意见,以及报告中各项发现与建议的理由根据。(阎纪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