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食物都透露出一种个性、一种取向、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也昭示着如果食物奇幻般地变成人,它将是哪一种人。你也可以说食物有性别、有容...
每一种食物都透露出一种个性、一种取向、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也昭示着如果食物奇幻般地变成人,它将是哪一种人。你也可以说食物有性别、有容貌、有精神,甚至有政治倾向。
食为愈
现当下食物议题甚是流行。明星厨师、饮食建议、新晋餐厅和烹饪节目都广受关注。看起来,我们全体对吃什么着了迷。
除了通过食物获取身体必需的营养,对于食物我们还需要些什么却很少被提及。这个问题听起来怪怪的。但显而易见,食物并不仅仅只是‘燃料’,它还满足了我们的一些心理需求。你也可以说,食物有治愈疗效。
这是因为每种食物不仅有营养价值(就是你在食物标签上看到的那种),而且有人们所谓的心理价值。这种价值源自食物本身的特点。每一种食物都透露出一种个性、一种取向、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也昭示着如果食物奇幻般地变成人,它将是哪一种人。你也可以说食物有性别、有容貌、有精神,甚至有政治倾向。
就拿柠檬来举例吧。营养方面,100克柠檬含有29克卡路里、2.8克膳食纤维和2.5克糖等等。就心理层面来说,它同样有‘养分’。它(默默地生动地)体现了南方、阳光、诚实、希望、清晨和简单。它鼓励我们采取行动、做好准备迎接重要的事并且集中精力做好我们必须做的事。柠檬是反对多愁善感的食物:它直言不讳地表达着诚实,但又善意满满。再说说榛子吧,也是极富营养价值,同时又容纳着秋高气爽、成熟清醒、自给自足和一种孩童般的洁净感(好像一个桌子抽屉永远井井有条的十岁孩子)。
食物蕴藏着可食用的生活哲学,通过吃这一直接简单的行为,我们就离哲学更进一步。我们吞咽着食物,也渴望把我们生来向往的心理养分注入灵魂。我们希望食物支撑自己生来就有的品格也希望食物填补自己灵魂的缺陷。这就是食物不仅仅只能维持身体延续生命的原因,食物更关系着我们错位心灵的再次平衡。
我们希望吃进去的食物让我们变得更像它们一些。我们想要拥有牛油果般的自信宁静、无花果般的安然无欲、扇贝般高贵的隐密和芦笋般坚毅的自我。我们吃牛排是为了活力四射勇气十足;喝蜂蜜减重是为了面对简单生活时更加满足;灌下一大杯冰牛奶是和过去几天的放荡告别而开始当下的新生活。
总结一下食物带给我们的心理价值:
1. 食物让我们重新获得平衡
我们所有人多少都有一些不平衡,过于理性或过于感性,太过阳刚或太过阴柔,过度冷静或过度兴奋。通常我们喜爱的食物弥补了这些缺憾:食物让我们保持平衡。某一种食物之所以能感动我们很可能是因为它富含我们生活中缺乏的品质。也许它(比如麦片粥)饱含我们缺乏却羡慕已久的宁静;也许它(比如桃子)有我们工作和交往时缺乏的柔和。我们称赞‘好吃’的食物揭示了我们胃部的需求,更揭示了我们心灵的缺口。食物的力量使我们变得更加圆融。
2. 食物让我们重新连结起自己重要却又难以触到的部分
我们是复杂多面的。我们并不会时时刻刻都展露出自己的各个方面。我们有太多的过去和当下,只是我们的视野并不能完全捕捉他们。所以某人顽皮的一面被隐藏了起来。日常生活中,对平凡小事肃然起敬或因简单细节而深深感动的特质被我们忽视了(并没有被摧毁)。
食物蕴藏着强烈的唤醒功能,这使它们成为唤醒美好记忆和联想的有力渠道。吃正确的食物让我们能接触到被忽视的心理区域。有人需要吃从某个街边小摊买来的炸鱼薯条而从内心和八岁的自己相连结,以此重获当时新鲜刺激的感觉;有人需要借助一种特定口味的火腿回到28岁那年的西班牙南部,重获活力。
多亏了食物我们才能再次接触自己的过去,那些至关重要——却又极其容易被遗忘的——生命片段。
3. 食物帮助我们改变生活
食物承载着哲学(例如善良一点,可爱一点,勇敢一点)。
当我们尝试改变生活时(我们应该经常这么做),食物就可以发挥作用。当然我们也需要其他东西环绕身边,比如把我们拉回到正确方向的书籍、朋友、工作、假日目的地……但食物却可以促使我们内心的变革。
事情并不是‘节食’这么简单,如果一个人想改变生活,仅仅只关注体重是不够的。我们需要食物的帮助,它带领我们完成一项任务,或是让生活中少些杂乱,或是多和别人接触,或是更加关心自己的国家。我们怎么吃东西支撑着我们想要变成什么人的强烈愿望。
4. 食物弥补了宗教的衰落
宗教的一个良性功能就是进行仪式,我们订好日期去接受重要思想和经历的洗礼——十分奇妙的是——这些宗教仪式通常围绕着精心挑选的食物展开,这些食物象征着宗教强调的美德。
举个例子,禅宗的佛教徒小口慢慢啜饮精心沏好的茶,以此珍视友谊的价值。早期的基督教,虔诚的信徒通过食用尊贵而脆弱的羊羔肉来缅怀救世主。犹太教徒吃未经发酵的面包和苦味山葵,将信仰者在逃离埃及途中展现出的勇气深深刻在心里。
宗教启示我们如何生活的准确信条(在食物的帮助下)在当今社会并不太有吸引力。但通过食物激励大家在特定时刻以特定方式进行思考和感觉的方法仍然十分有效。
我们得找到属于自己的宗教特定食物,找到自己的茶,自己的羊羔肉,自己的山葵。就是说,我们应该找到自己视为至高无上的价值,把他们和与之最属性相投的食物相联系——最后,经常性地带着仪式感咀嚼吞咽他们。
举例来说,北欧、韩国和美国漫长的冬日常常使人忘记异教徒信条(比如阳光、肉体、奢华、自由和享乐),所以可以定期举办的理想型现代世俗仪式就以三种特定食物为中心:柠檬、木瓜和橄榄——这三种食物所捍卫的价值在二月下午四点的法兰克福市中心或首尔极易流失。
5. 烹饪是实现个性化的通道
生活中,通常都是别人提供一些他们认为我们会喜欢的食物,但他们常常搞错。长远看来,我们吃着并不令我们开心的食物,只为了吃饱可以活着。
和仅仅只是活着不同,成为‘个人’就是学习如何在兼顾自己内心世界的同时来处理周遭世界的件件琐事。学习料理就在此扮演了重要角色,它是我们使身体和真实信仰与希望达成一致的承诺。
我们不再被外部世界喂养,不再被动地接受它所提供的食物。我们学会分辨自己需要什么,也确信自己知道怎么去保卫它。
6. 食物是种交流
不是所有人都擅长言辞。我们常常想表达自己,却结结巴巴。
我们想表达对他人的谢意,或想展露自己复杂的一面。我们希望别人了解我们的想像、聪慧和立志要端庄朴素的决心。
但是难以诉诸言语的情感可以通过餐桌上的食物来表达。新鲜紫苏调味的通心粉是我们向某人传达爱意的论文;烤蘑菇是我们欢迎对方归家的深深情感;烘烤鸡肉是我们愿家庭更加和睦的请求;芒果沙冰配黑巧克力方块是我们乌托邦愿景的外化形式。食物和音乐一样,十分直接。不必劳烦文字,食物就可以表达出最重要的东西。
几个月前,我们建立了一个微型网站作为指南,为大家介绍艺术怎样融入生活——和它如何激发我们最好的一面(请访问 www.artastherapy.com)。我们现在又建立了一个伙伴网站以类似的方式提供关于食物的指导,告诉你可以烹饪哪些食物,什么食物可以满足特定的心理渴望(请访问 www.foodastherapy.org)。(译言网 译者: Eyi,原文来源:thephilosophers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