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报网综合讯】近日,一种名为“锥蝽”(广州俗称“木虱王”)的小虫子刷爆了人们的朋友圈,甚至上了热搜。
要说这件事情的起因是北京时间7月...
【侨报网综合讯】近日,一种名为“锥蝽”(广州俗称“木虱王”)的小虫子刷爆了人们的朋友圈,甚至上了热搜。
要说这件事情的起因是北京时间7月5日广州市疾控中心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发布的一则“悬赏寻虫”的推文。推文称,锥蝽可传播美洲锥虫病,该病确诊率低,无疫苗可以预防,并且到病程晚期没有特效的药物,因此有学者将其称为“新型艾滋病”。为了更好地研究和控制该病,市疾控发动市民积极寻虫,并将给予8元一只的奖励。
该文章一经发布更是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很多网民都表示很可怕了。
随着网民的忧虑不断升高,官方也对此做出进一步的解释,那就是推文中所说的“新型艾滋病”和艾滋病其实完全是两回事。
据广东金羊网报道,广州市疾控专家分析,其实美洲锥虫病已有一定历史了,是1909年由巴西一位叫恰加斯的医生首先发现,因此也叫做恰加斯病。
对于有人看到有学者称美洲锥虫病为“新型艾滋病”就感到惊慌。市疾控专家指出,这种说法源于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美国贝勒医学院的热带病专家称,由于这种疾病目前在美洲的爆发形态十分类似于早期艾滋病的传播,因此也恰加斯病也被叫作了“新型艾滋病”。
实际上,恰加斯病和艾滋病是两回事。传染途径和病原体都是不同的。艾滋病由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主要通过性传播,而恰加斯病主要是通过锥蝽传播的。不过二者又都可以通过血液或母婴传播。另外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而恰加斯病的病原体是锥虫,一种原生生物。
因此来看,实际上恰加斯病并没有那么可怕。锥蝽叮咬可能会引起类似蚊虫叮咬造成的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值得注意的是,锥蝽只是锥虫病的传播媒介,但并不代表所有锥蝽都携带锥虫,只有在该病流行区才有部分携带,在非流行区被它咬一口也不一定有问题。
此外,该次找虫目的也只是为了调查本地锥蝽是否携带“锥虫”。
据广东《广州日报》报道,对于为什么要发动居民一起寻虫,广州市疾病预防中心做出了进一步解释。原来,这是一项由中国疾控中心主持的调查工作,而广州市是广东省的其中一个调查点,找锥蝽的目的是为了检测本地锥蝽是否携带有病原体锥虫,全面调查可以为科学防控提供有力的支持。而捉虫的“赏金”(确认为锥蝽后每只奖励8元)则来自于这项调查的经费。
据中新社报道,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与地方病预防控制部主任陈守义10日称,已经陆续收到市民送来的虫体,但需要鉴定。目前中国尚无美洲锥虫病例。
陈守义介绍,锥蝽叮咬可能会引起类似蚊虫叮咬造成的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但值得注意的是,锥蝽只是锥虫病的传播媒介,只有在锥虫病流行区才有部分锥蝽携带锥虫,在非流行区被锥蝽咬一口也不一定会感染锥虫病。
据悉,锥蝽白天喜藏身于木柴堆、木缝等地方,以往旧木屋较为常见。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称,市民要安装纱门纱窗,防止锥蝽进入室内;不必刻意去捕捉,如果它进入家里或者叮咬人时被发现,就将其用筷子等夹入空矿泉水瓶盖好盖子,联系送检即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