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约会网站OkCupid邀请用户给其他人的外表打分,最低1分,最高5分。当男性评价女性的时候,中位数在3左右,分数分布呈钟形曲线。也就是说,只有一些女性得到极富吸引力的评价,同样也只有一些女性得到全无吸引力的评价。
然而当女性评价男性时,结果却大相径庭。中位数在1到2之间,而且仅有六分之一男性的相貌得分高于一般水平。这要么是上OkCupid和Tinder等网站的男性相貌过于寒碜,要么就是女性的眼光太挑剔。
并不让人意外的是,长相在网上约会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不过,从OkCupid的联合创始人和总裁克里斯蒂安·鲁德尔(Christian Rudder)撰写的《数据大变革》(Dataclysm)一书里,我得知了其中的一些细节。
首先是存在一个庞大的巨星效应。外表打分在前5%的女性会获得绝大多数的示好,而剩下的95%则要少得多。对男性而言,长相几乎无足轻重,除非能位列前3%左右。这样的型男也会应接不暇地被人示好。
其次是激起两极化评价的个人页面,要好过平淡无奇的页面。很多人不认同的那些——比如外表哥特风、机车党,或者纯粹就是怪异的——往往也能受到不少追捧。
再就是普遍存在种族偏好。亚裔男性给亚裔女性的外表打分时,要比平均水平高出18%。不过,他们给黑人女性的打分要低27%。白人和拉丁裔男性给黑人女性打低分的程度也与之相当。不过,白人、拉丁裔及亚裔女性的外貌偏好相似。
还有,人们互相发短信或在Twitter交流时,也并不会变为爱因斯坦。鲁德尔研究了Twitter上最常用的词汇。男性是:好兄弟、PS4、我的胡子、NBA比赛、打球、没球看。女性则是:美甲完毕、手指脚趾一起修、购物疗法、我的肚脐眼。
此外,在线约会的人并不比其他人更浅薄或自负。研究显示,他们其实相当有代表性。区别只不过是他们处于一种特定的精神状态之下。他们是在婚恋市场上挑拣,将人商品化。他们并不能获得多少信息以助其判断自己是否会与对方相爱。因而他们将多得离谱的精力放到了外貌这种事上,而这些东西对于一段关系是否顺利,起不到多大作用。曾经有一天,OkCupid把照片都撤下了。在当天互动的用户中,交换联络方式的比例,较平常高出了一倍。
各家约会网站都在努力搜集在线信息,并试图利用这些信息来帮个人配对。但结果并不理想。西北大学的伊莱·J·菲克尔(Eli J. Finkel)等人对此进行了详尽的文献综述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相亲网站宣称的数学算法行之有效的说法,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证据支持。”这是因为,孕育出伴侣关系的东西并不能通过数字或照片展示出来。怀着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提出“这个选择对我好不好”的问题时,人是没办法坠入爱河的。在线约会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它或多或少地背离了初衷:爱情。
在网上约会的男女在现实中相见时,必须转换成另一套截然不同的心态。如果他们想迎接真正的伴侣关系,就得忘掉对方跟别人比起来评分有多高,而是要开始思考,我们能否撤去两个自我之间的藩篱?他们得放弃个人化的思维方式,开始感受彼此间的默契。
基本上,他们必须大胆一跃,沉醉其中。只有这样,原本的枯燥和功利,才会迸发出激情四射、舍此无他、全心投入的感觉。有时候,学生会陶醉于数学之美,从而成为数学家。经历新兵训练营种种艰辛的军人,会逐渐融入一支充满激情的队伍,从而愿意为之献出生命。开始时只觉得是一份工作,后来却从中找到使命感的那些人,便是纵身跃入了这种沉醉。
在爱情中,这样的转变必然始于脆弱,而非计算。沉湎其中的人,由自私转为奉献,由谨慎考量转为诗意思维,由栖于挑拣之国变为栖于爱欲之国,由依赖智识到倚仗美好的情感。
看着当今世上寻求爱、寻求使命感的那些人,你就会意识到,我们浸淫的文化和网络世界鼓励的是一种迥异的心态。在这种技术化的文化里,能够很好地诱发那种沉醉感的人文、宗教与人性,并没有自然而然地处于生命的核心。
我不由地猜想,某些文化更适合这种沉醉的生长。一些活动,比如读小说和搞音乐,能培育出感受沉醉的技巧。而现如今,积蓄起感受沉醉的能力,却成了反文化之举,一种真实而热切的欲求。
戴维·布鲁克斯 翻译:黄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