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大约66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星撞击地球,撞击地点大致位于今天墨西哥湾近旁区域。那次撞击威力巨大,导致全球陆地上近3/4的物种灭绝,其中也包括恐龙。而现在,通过对那次撞击事件留下的撞击坑——希克苏鲁伯撞击坑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当时这场撞击比我们原先想象的威力更大,撞击体几乎穿透了整个地壳!科学家称,那次撞击事件导致地球表面上下震动,让地球的岩石表面像液体一样上下波动!
模拟显示,在遭受致命撞击之后,地球表面表现的就像缓慢起伏的液体
在大约6600万年前,一颗巨大的陨星撞击地球,撞击地点大致位于今天墨西哥湾近旁区域。那次撞击威力巨大,导致全球陆地上近3/4的物种灭绝,其中也包括恐龙
研究基本可以确认,导致恐龙灭绝的那场超级撞击事件的撞击点位于今天的墨西哥境内
这一发现将帮助科学家们了解撞击事件如何改变行星表面,并为生命创设全新的生存环境。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海洋地球物理学家,该项研究的合作者之一西恩·古利克(Sean Gulick)博士解释道,尽管偶尔会发生陨星撞击事件,但塑造地球表面环境的主要是降水和空气,以及地球的板块运动,后者塑造了巨大的山脉和深深的海沟。
太阳系中的其他岩石天体,如火星则与地球的情况有所不同,在火星上,由于缺乏水和氧气,风化作用的类型与地球上非常不同,而且火星上也几乎没有板块运动的迹象。古利克表示:“在那些行星上,塑造地表的关键因素是时常发生的小天体撞击事件。”
来自英国伦敦帝国学院以及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科学家们希望能够更多了解太阳系其他岩石天体表面在遭受天体撞击作用下受到的影响。
在一些大型撞击结构中,形成的撞击坑常常会带有多道环形山,并在中间位置存在所谓“中央峰”。
但要开展相应的研究将显得困难重重,因为毕竟其他天体难以开展实地考察。因此,研究人员先行对地球上的撞击坑开展研究,比如位于墨西哥境内的希克苏鲁伯撞击坑,那是6600万年前那场撞击事件留下的遗迹。
为了对该次撞击开展研究,科学家们在墨西哥湾的海床上向下钻探了超过1335米深度的岩石并获取样品。
根据对样品开展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似乎已经被深埋海底超过5亿年之久的花岗岩。古利克表示:“这些深埋的岩石在撞击发生之后的数分钟内便被发掘出露地表。它们表明该区域遭受了严重的冲击。”
在小行星撞击事件之后,科学家们相信整个地球的行为都像是成了一个“缓慢蠕动的液体球”。古利克表示:“当时小天体的撞击可能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深度几乎与地球地壳厚度相当的深洞,深度达到30公里,宽度在80~100公里左右。”
随后地球可能便开始了对这一巨大伤口的回填愈合过程,撞击坑的边缘塌陷开始逐渐向中心回填物质。
古利克表示:“与此同时,这一坑洞的中心开始向上隆起,就像你朝水池里丢一块小石块,水面中间会向上弹起一样。该撞击坑中心向上隆起的幅度可能可以达到15公里作用,随后在地球重力作用下变得不稳定并重新回落。”
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相关报道中,将这一瞬间隆起过程描述成是“瞬间产生的喜马拉雅山”,但后者的高度其实远远不到这一水平,最新数据显示喜马拉雅山最高峰珠峰的高度只有大约8844.43米。
另外,科学家们还注意到这个所谓中央峰区域的岩石似乎显得更加多孔,密度更小。这可能将有利于简单的微型生物在其中生存。与此同时,由于地壳内部水分被加热,可能会给其中生存的微生物提供充足的养分。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伦敦帝国学院地球科学与工程系的乔娜·摩根(Joanna Morgan)教授指出,早期地球表面主要是被固体花岗岩覆盖的,这样的岩石非常致密,缺乏能够让微型生物栖息的空间。
她表示:“那次撞击事件造成岩石的大规模破碎,孔隙度大增。对于早期生命而言,那可是一个好消息。岩石中的小裂隙为微生物的生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环境。”她说:“很难相信导致了恐龙灭绝的同一种力量或许也曾经在早期地球生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为早期生命提供了一个避难之所。我们希望未来对于岩石钻探样品的进一步分析将能够为研究早期生命如何在那样的环境下生存提供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