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梦想过什么都不做?比如在吊床上躺一下午,盯着天花板发呆,聆听寂静的自然之声。听起来似乎是个可爱的主意,但事实上,我们会发现什么都不做——除了睡觉——其实很难做到。
北京时间6月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新冠肺炎的大流行迫使世界上的许多人都呆在家里,避免出门聚集。在社交媒体上,近期的一段短片吸引了三百多万人的观看。在视频中,美国喜剧演员拉里·大卫(Larry David)以他标志性的嘲讽风格敦促人们听从官方建议,呆在家里,以阻止新冠肺炎的传播。他说,你们这些“白痴”到底是怎么了?你们放弃了一个整天坐在扶手椅上看电视的绝佳机会!
我们已经习惯了那些规劝我们的健康警告,比如多参加锻炼,或者每天吃5份、8份甚至10份水果和蔬菜等。我们对这些建议往往没有多少付诸实践的动力。但这一次,官方的建议听起来很简单:你可以待在家里,躺在沙发上,看看电视,玩玩游戏。一切似乎都很符合我们懒惰的天性。
事实上,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你可能会在几星期的社交隔离之后发现,作为人类,我们在生物学上并不适合无所事事。相反,我们的生命在于运动。或者说,我们至少应该在忙碌和休息之间保持很好的平衡。
的确,我们经常会做出更容易的选择,寻找阻力最小的道路或成功的捷径。如果有遥控器,为什么还要起身去打开电视呢?如果有车,为什么还要骑自行车去超市呢?如果能比同事少做一半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任何形式的工作或努力都会涉及精神和身体的负担,因此尽可能避免这些负担是可以理解的。有时候我们就是这么做的,这被称为“最小努力原则”——人们在解决任何一个问题时,总是力图把所有可能付出的必要努力最小化。你可能认为没有人会尝试打破这个原则,但实际上,我们总是在打破它。
你有没有梦想过什么都不做?比如在吊床上躺一下午,盯着天花板发呆,聆听寂静的自然之声。听起来似乎是个可爱的主意,但事实上,我们会发现什么都不做——除了睡觉——其实很难做到。几年前,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进行的一项著名的研究中,参与者被分别带入一个完全没有干扰的房间。他们没有电话,没有书,也没有电子屏幕,甚至不被允许小憩。研究人员将电极安装在他们的脚踝上,让他们独处15分钟。很显然,这是一个让他们休息片刻的机会。
结果怎么样?在让参与者独处之前,研究人员向他们展示了一个装置。当按下连接到一台机器上的电脑按键时,参与者就会感受到电击。你可能会认为,参与者在尝试过一次之后就不会再尝试第二次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验结果发现,参与者中71%的男性和25%的女性在禁闭期间都至少电击了自己一次,其中一名男子甚至电击了自己190次。事实证明,无事可做是非常痛苦的,以至于许多参与者宁愿折磨自己,也不愿忍受没有无事可做的焦虑。
这项实验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我们从日常生活中了解到,人们往往会选择去做他们不需要做的事情,即便有些事情是痛苦的。想想那些跑马拉松或者在健身房锻炼的朋友们,他们所做的远远超出了保持健康和健身的需要。还有那些长途跋涉,穿过冰层到达地球两极,或者在海上航行环游世界的人,他们选择的生活并不轻松。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迈克尔·因兹利希特(Michael Inzlicht)将此称为“努力的悖论”。有时我们选择简单的路径,试图尽可能少做一些事情;但在另一些时候,如果必须付出相当大的努力,那我们反而会更加珍惜。努力的内在乐趣带给我们如此多的快乐,以至于我们放弃了走捷径。我们可能会花几个小时在高难度的字谜上冥思苦想,而不愿意用搜索引擎来寻找答案。
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这么做。当还是孩子的时候,经验和劝导告诉我们,努力就会有回报;随着时间推移,我们会越来越享受努力本身带来的好处。这就是所谓的“习得性勤奋”。
在印度尼西亚的弗洛雷斯岛上,有一座克里穆图火山,其火山口已经形成了色彩绚丽的三色湖泊。这些湖泊每隔几年就会改变颜色,景象神秘而壮观。当背包客们历经千辛万苦到达克里穆图火山的山顶湖泊时,会发现离观景区不远处就是一个直升机停机坪,富裕的游客大概就是在那里降落的。但这些富人并不值得羡慕,他们会像登山者那样欣赏湖泊吗?可能不会。
乘坐缆车或缆车可以到达世界上许多山峰之巅,但对于登山者而言,他们宁愿冒着冻伤的危险在陡峭的岩石表面上过夜,也不愿意走旅游路线。
行为经济学家乔治•洛温斯坦撰写了一篇关于这种行为的论文,题名为《因为它就在那里》(Because it is there),这是借用了英国著名探险家乔治•马洛里的名言。格温斯坦解释道,人类就是无法抗拒实现目标和掌控局面的机会,即使并不需要这么做。
即使你个人并不认同登山运动员从爬山的劳累和危险中获得的兴奋感,我们大多数人也会认同“宜家效应”(Ikea effect),即人们会更加看重自己动手组装的家居用品。
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当我们待在家里自我隔离的时候,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只是打发时间的方式之一。有人可能认为连续几个星期的闲散很有趣,但事实上这也会让我们分心。强制性的延长休息时间,除非是生病或身体需要休息,否则并不会让我们感到放松,反而会让我们不安和烦躁。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方法,在隔离期间尽可能地复制正常生活中达到最佳状态的节奏和平衡感。
因此,锻炼身体,给自己设定任务,做一些需要努力且有一定难度的事情是很重要的。我们都应该寻找一些能够促进“心流”——源自心理学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i所著的《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佳体验心理学》(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的活动或体验。这些活动,比如绘画、园艺或做拼图等,会让我们沉浸其中,以至于注意不到时间在流逝,也不再担心其他的事情。
在正常时期,大多数人都对休息不够重视。因此,在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如果可以的话,我们应该更多地休息,并且在复工后把休息和忙碌之间更加平衡的节奏带入我们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人类其实并不是天生懒惰的动物。(任天)